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学院介绍

《光明日报》刊发我院郭强教师的理论文章《蓄积人才之力 托举乡村振兴》

2022年11月09日 11:33  点击:[]

2022年11月9日,《光明日报》——光明论坛板块刊发我院郭强教师的理论文章《蓄积人才之力 托举乡村振兴》。

【光明论坛】蓄积人才之力托举乡村振兴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86396ca9cc24ee5a1fd1b2ac72af677

全文内容如下:

蓄积人才之力 托举乡村振兴

郭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放松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科技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育,持续开展精细化培训,实施定向培养计划,激发“存量”人才潜能。早在2010年,国家层面就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目前,一支有6000多人规模、学科专业布局合理、整体素质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已经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创新培育模式和路径,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新时代十年,乡村人才振兴成效显著。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相关数据显示,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成,累计1120万人返乡回乡参与创新创业。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推动下,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及建设不断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城市人才下乡、专业人才服务的乡村人才发展格局的构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呼唤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其中,共同贡献智慧与力量。这要求我们把人才振兴放至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政策,加快蓄积人力资源,以人才之力为乡村振兴加油。

精心汇聚人才。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明确用人需求清单,同时不断创新人才招募方式,拓宽发现人才渠道。在此基础上,做到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引导大批优秀青年返乡创业、扎根“筑巢”,当好“头雁”。除了广受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乡村能贤等群体也值得关注,他们热爱乡村、理解乡村,在亲缘、人缘、地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能在引资引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相信各类人才会聚发展沃野之际,也定是乡村振兴活力无限之时。

用心留住人才。释放人才活力,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要用心用情留住人才。一方面,当地要在公共服务、人居环境、软硬设施等方面多下功夫、补齐短板,正视乡村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配套服务方面的现实困境与需求,并给予有力的政策引导与保障,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还当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丰富培训课程及服务供给,以此实现对人才的赋能,充分释放他们的人才潜能,实现更大价值、取得更大成就。

专心用好人才。推进乡村振兴,就要鼓励年轻人发扬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鼓励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容错机制的支撑,多为人才松绑,包容失败,让各类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矢志探索。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汇聚不竭动力与智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定会早日实现。

(审核:孔庆金 编辑:付佳)

上一条:教育学院罗云教授做客我院导师论坛 下一条:首届强国时代党史党建学研究高端论坛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线举行